擦亮丝绸文化金名片(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06-04 15:09:10 来源: sp20240604

  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国丝汉服节”快闪活动。

  汉代织机模型。

  中国丝绸博物馆外观。   以上图片均为中国丝绸博物馆提供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一个个展区、一件件藏品,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专题博物馆近年来受到观众热捧,成为打卡新潮流。这些博物馆,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成果,展现了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成就和荣光。

  ——编  者  

  

  水光潋滟,草木葱茏。从浙江杭州西子湖畔步行,进入玉皇山路,四周的喧闹渐渐沉静,大约1公里后,中国丝绸博物馆在丛林掩映中出现。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是国际上最大的集收藏、研究、传承、展示于一体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丝路馆、非遗馆、修复展示馆、时装馆等建筑,移步换景,别具一格。

  独有的魅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文化内涵,起源于中国的丝绸,为中华文明谱写灿烂篇章,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动人符号。

  7厘米丝线讲述数千年丝绸历史

  颜色发黑、丝丝交错,进入丝路馆,一团小小的丝线,格外引人注目。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晓芬说,这是考古工作者于2005年对钱山漾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时出土的丝线,“这团长约7厘米的丝线,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绸产品,说明距今4400—4200年的长江流域已有养蚕、缫丝、织绸技术。”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以发明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闻名于世,被称为“丝国”。

  近代以来的考古发掘证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地区的先民们经过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摸索,已经完成从驯化野蚕到缫丝织绸的历史进程,建立起原始蚕桑丝绸业。

  回顾丝绸传播发展的重要阶段,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展厅内,出土于四川成都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汉墓的西汉提花机模型,成为丝绸技术变革的物证。“老官山汉墓除了出土一批织机模型,还有15件彩绘木俑,从身姿和铭文推测可能是对汉代蜀锦纺织工场中织工的模拟再现。这批提花机模型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有出土地点、完整的汉代织机模型,填补了世界纺织史空白,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季晓芬说,战国秦汉时期,中国的丝绸生产日益普及,产区扩大,特别是丝织技术得到较大发展,出现了用脚控制织机开口的踏板织机和以专门程序来控制经线提升规律的提花机,形成了中国丝绸的古典技术体系。

  丝绸之路的开辟,无疑对丝绸发展有着历史性的意义。

  一件经向长52厘米、纬向宽51厘米的红地翼马纹锦,在展厅显著位置展出。图案残存3排翼马,每匹马高约19厘米、宽约15厘米。中间一排3匹马右行,上排两匹和下排3匹均为左行。“马的造型是典型的萨珊波斯风格。”国际丝绸联盟秘书长、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启正说,北朝晚期到初唐时期出现的翼马纹样,原型是希腊神话中的飞马。从地中海、中亚再到中国的新疆、青海、甘肃等西北地区,都出土过不少翼马织锦实物,说明它在丝绸之路上广泛传播。

  通肩袈裟、飞天长裙、密集衣纹……展厅复原的敦煌第322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丝绸的交融之美。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徐峥介绍,隋唐丝绸无论是在生产技术还是艺术风采上,都呈现出一种与以前不同的中西合璧风格。20世纪60至90年代,莫高窟文物成批次陆续出土,其中不乏大量精美的丝织品。

  丝绸的历史还在继续,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的一件素罗单衣,成为宋代丝绸变革的见证。这件宋代青年女子常用的服装,以素罗织物制成。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前门襟中部缀了一粒纽扣,这也是目前发现我国最早的纽扣实物之一。季晓芬说,宋元实施“农商并重”和开放的海洋政策,促使丝绸流通特别是海外贸易更普遍、频繁,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

  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精美的中国丝绸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直接输往欧洲、美洲,并成为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重要因素之一。紫地缂丝龙袍、大红绸地盘金彩绣八团龙女袍、黄缎绣云龙朝袍……展厅内琳琅满目、做工精致的清代服饰,成为明清丝绸发展的见证。

  中国丝绸业形成机械化技术体系

  烟柳垂堤、波光闪动,以桑蚕丝为经线,以人造丝为纬线,经纬交错间呈现烟雨朦胧的西湖。这幅西湖意匠图,将传统提花工艺与杭州风景相结合,成为近现代丝织技术一大创新的印证。

  展板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浙江、江苏、上海的蚕种改良实践。清末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通过蚕种改良,引进新式教育、新型织机,应用人工原料和西方印染工艺,中国丝绸业逐步完成近代化进程,环太湖地区形成了一个与传统手工体系截然不同的机械化技术体系。

  去掉传统旗袍不合理的旧式设计,采用西式服装设计理念,袍身上植物花卉、建筑风景、几何图形,争奇斗艳。展厅内,一件件民国时期的旗袍,让观众领略民国丝绸焕然一新的染织艺术风格。徐峥说,20世纪20、30年代,风格独特的改良旗袍,留下了民国传统纹样的广泛使用和西式图案风行的印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丝绸业在桑品种、缫丝、丝织、印染整理、生产管理、工艺设备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丝绸成为国家重要外贸创汇产品,自20世纪70年代起几乎主导了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中国丝绸也被更多地应用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展厅内,一段呈螺旋形的管状织物,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季晓芬介绍,这是一段纺织人造血管,当人体血管有病变或创伤时,可用相应口径的人造血管接上,以挽救病人生命。“1974年苏州丝织试样厂与上海胸科医院合作,1979年成功研制机织涤纶毛绒人造血管并用于临床,效果良好。该发明获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金质奖。”

  刻画入微、层次丰富、墨润清晰,用丝线精准勾勒富春山秀丽景色,不仅再现名画的笔墨神韵,更使离散数百年的传世佳作在中华织锦的演绎下实现了完璧重圆。展厅内,彩色数码织锦长卷——《富春山居图》呈现在观众面前,成为当代丝绸技术发展的代表。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子提花机与电脑辅助纹样设计系统的普及应用,极大提高丝织像景的设计自由度。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突破一种颜色代表一个组织的传统理念,假如采用红、黄、蓝、黑、白5种丝线交织,理论上可产生4500种色彩关系,从而赋予传统丝织画全新姿态。此技术于2003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改革开放后,中国丝绸业发展迅猛,20世纪80年代末在国际市场丝绸热背景下步入黄金时代,80年代末90年代初跨入自动化电子信息时代。20世纪末通过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实施“东桑西移”“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等措施,中国丝绸走出低谷,传统丝绸融入当代时尚设计元素,重放异彩。

  讲好中国丝绸和丝绸之路故事

  李启正说,自嫘祖始教民育蚕、缫丝制衣之时起,丝绸便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及至汉唐,丝绸之路贯通东西,绵亘万里。中国的丝绸制品,凭借其优雅、柔和、飘逸的高贵属性和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独特美感,风靡东西,驰名宇内,对人类历史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正式提出。古老的丝绸之路,展开新的画卷。

  李启正说,在丝绸文明和文化的引领下,丝绸产业也再次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东桑西移”成功实施,蚕桑丝绸业成为当时广西、四川、云南等地脱贫攻坚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第一个丝绸国际标准由中国牵头制定并实施;“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丝绸双面数码印花”“医用蚕丝材料”等丝绸创新科技和延伸产业不断涌现。

  以中国丝绸为主体的中国服装,既立足于本土,又结合国际流行潮流,逐渐由民族化走向国际化。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时装馆,诠释了中国霓裳的发展。展厅内,一款款中国设计师的设计服装,用新技术赋能,融合东西方艺术,彰显文化自信。刺绣装饰融入旗袍体现华丽,彩绣腰带和腰间玉佩彰显庄重,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礼服,既是对传统旗袍的创新,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意。运用传统编织、针刺和印染工艺,呈现“天”的轻盈飘逸,亮相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天”系列秀服,传承了传统纺织和印染工艺,运用现代立体裁剪和3D成型技术,并大面积采用手工针刺工艺,产生水墨画般的效果。

  丝绸的修复技术,是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另一张名片。在修复技术馆,“风宪衣冠:桐乡濮院杨家桥明代墓葬出土纺织品修复成果展”首次展出了浙江桐乡濮院镇出土、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完成的12件纺织品文物。以中国丝绸博物馆为依托单位设立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承接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大量纺织品考古、保护、研究项目,如敦煌莫高窟出土丝绸、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合作纺织考古等,并发起倡议成立了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

  季晓芬说,未来,中国丝绸博物馆将创新打造“丝绸博物馆+蚕桑丝织非遗馆”的双馆模式,以“丝绸之路周”“国丝汉服节”“国丝环球展柜”“陌桑中国”等特色品牌,努力讲好中国丝绸和丝绸之路故事,不断擦亮丝绸文化金名片。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2日 07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