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有条阳光海岸绿道(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24-06-04 16:05:00 来源: sp20240604

  阳光海岸绿道规划图。

  阳光海岸绿道飘桥段修建前。

  阳光海岸绿道飘桥段修建后。

  骑行爱好者穿行在阳光海岸绿道飘桥段。   以上图片均为日照市委宣传部提供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绿道应市民所需,是得民心之事。

  山东省日照市遵循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修复整治海岸线的同时,建设阳光海岸绿道、发展文旅产业,让这条约28公里长的绿道展现秀丽风景的同时,也串起人们的幸福生活。

  

  黄海之滨,山东日照,有条长约28公里的阳光海岸绿道。绿道南起日出东方灯塔广场,北至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循岸线,连山海,穿松林,过村居。当地人说,这是条风景大道,也是大家的幸福大道。

  绿道沿途有什么?如何建成?怎样用好?记者来到日照,和当地一家单车俱乐部的成员李小树一起,开启一场绿道之旅。

  绿道沿途有什么?

  一条风景路:道在林间,人在画中

  清晨,东港区日出东方灯塔广场,空气中透着丝丝凉意。穿上骑行服,戴好专业头盔、手套,整理护目镜,沐着朝阳,李小树和骑友循着绿道,一路向北。

  第一站,万平口景区。眼前,海面辽阔无垠,蜿蜒的海岸线向远处延伸,经过一夜微雨洗礼,海滩更添一份意韵。海风拂过脸颊,空气里混着松脂的清香,沁人心脾。李小树深吸口气:“空气清新,适合锻炼。”

  “新娘,请把脸向大海方向转一下,对,这个角度拍下来,就是‘海誓山盟’!”沿着海岸继续骑行,几对正在拍摄婚纱照的新人吸引了李小树的注意力。“景区建了婚纱拍摄基地,几乎每次骑行,我都能偶遇‘喜事’。”她说。

  穿过飘桥,来到太公岛公园。早起的居民、游客三三两两,悠闲漫步。按照指引,李小树与车队穿过一大片三色堇、矢车菊铺展的“花毯”,前方原木色与白色错落相间的建筑,正是日照安泰海洋美学馆。

  “以前,这里是座水产育苗厂,闲置多年,没想到现在改造成了景点,还建了民宿、书屋、科普基地……”李小树推荐记者来“打卡”,“沿着绿道骑到这里,找本喜欢的书、点杯咖啡,累了就望一望窗外的大海,舒适惬意。”

  继续前行,记者嗅到一股青草的涩味,很快,驶入一片高耸的水杉林中。李小树说,这是骑行途中她最喜欢的地方——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氧吧到了。”李小树放缓骑行速度,尽情享受这片林海。

  公园依山傍海、林海相依,森林覆盖率78%,水杉、黑松、麻栎等300余个树种遍植其间,灰喜鹊等200余种鸟类婉转啾鸣。

  李小树的目的地是五莲山。车队骑行至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后,转入另一条绿道——山海风情绿道。目前,日照市已将阳光海岸绿道与山海风情绿道打通,总长61.8公里,山峦、大海、民宿、村居点缀其间,串联成链。

  绿道是怎样建成的?

  一条生态路:最小干扰,最大保护

  李小树是土生土长的日照人,在她的印象中,多年前,绿道沿途还是另一番模样。“岸线遍布渔家村房、滩涂养殖,植被也没这般茂密,更没有有趣的‘打卡点’。”她回忆。

  日照市遵循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开展阳光海岸改造提升工程,修复整治海岸线的同时,启动阳光海岸绿道建设工程。

  海岸边建绿道,要秉承哪些原则?

  记者翻阅昔日的阳光海岸绿道规划,列在第一位的是生态目标:“通过维护绿道及周边海洋、河流、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充足空间,保护与优化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系统稳定。”

  “不动一棵黑松,不动一块礁石,不动一片沙滩。”时隔5年多,日照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师张波依然清楚记得“三个不动”原则,“全过程遵循‘依托原貌、临场设计’,最小限度干扰、最大可能保护,对生态薄弱的地方重点修复提升,尽可能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

  张波全程参与绿道设计,深知其中不易。“规划选线时,因形就势、遇树绕路,避开现状松林、沙滩、礁石和湿地,尽可能降低对生态的干预。”张波对任家台礁石公园北侧那片黑松林记忆深刻,葳葳蕤蕤地围绕在湿地周边的黑松林,不规则分布,成了他们设计的难题。

  “日照人对黑松林的感情里,蕴含着对自然的尊重。”张波介绍,上世纪50年代日照启动沿海防护林建设以来,经过多轮栽植试验,黑松凭借耐海雾、抗海风等特性,在日照海滨扎根生长,阻挡风沙、保持水土,既是海岸带第一道生态屏障,也成为四季常青的美丽风景。

  可是,电子测量设备不能用,软尺测量不方便,如何精准勘测这片黑松林?“用脚代替笔,再用仪器定点坐标、复核线路,最后的设计路线既确保不破坏一棵黑松,又满足骑行、步行需求。”说到这里,张波颇为自豪,“现在大家走的这段绿道,就是用我的脚印连接起来的。”

  绿道建设,还得注重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绿道颜色的选择也非常精细。”张波说,“红色和六度灰搭配,既让人感到舒适,更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当时,日照兴海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也参与了绿道建设。“飘桥是连接太公岛公园与万平口的主要通道,这段绿道用的是两厘米厚的陶瓷颗粒材质。”公司董事长秦绪建说,施工之初,仅针对材质选择,就组织专家开了10余次会议,反复论证,最终达到既减轻骑行时桥面颤动,又实现与周边环境融合的效果。

  太公岛公园,绿道护坡上,可见一个个手工粘上的牡蛎壳;绿道全线保留自然起伏,路口采取弧形的人性化设计,轮椅、婴儿车可全程无障碍通行;沿线共种植乔木2.7万株、灌木28万株,扩充绿化面积49万平方米。

  “无论质量安全、原生态保护,还是景点串联、绿化搭配,每个环节都精心研究,成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张波说。

  绿道带来哪些效益?

  一条活力路:百姓宜居,文旅繁荣

  2019年,李小树爱上了骑行。有绿道前,李小树常和骑友在马路上骑行;绿道建成后,她发现身边骑行的人越来越多。

  绿道串起秀丽风景,也装点百姓美好生活。“上班、回家、游玩,在绿道上骑行心情舒畅,幸福感满满,生活品质更高了。”李小树感慨。

  阳光海岸,绿道绵延,不但让百姓生活幸福绵长,也铺展了城市绿色发展新路。

  在东夷小镇开办民宿的董国华,经历了小镇旅游产业的变化。“早些年,海边有些小餐馆、泳衣摊点,门前散乱、私搭乱建,留不住客。”董国华说,这些年,海岸风景越来越好,当地同步拆除杂乱设施,引导规范化经营。特别是绿道建成后,日照持续升级文旅产业,取消一批沿海景区收费,客流量逐渐增大。去年,董国华的民宿收入同比增长30%,最近,她正计划开第二家分店。

  沿着绿道一路骑行,李小树体验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听一场音乐会,看一次沉浸式演出,偶尔叫上几个好友,体验一番基地露营……日照市沿着阳光海岸绿道布局,丰富文旅项目,策划推出一系列文旅产品,人气越来越旺。

  东港区是阳光海岸绿道生态“外溢效应”的直接受益者。“我们将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和现代旅游体系。”东港区委书记刘祥龙表示。

  据统计,2023年,日照市共接待游客533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53.7亿元。

  按照世界级郊野岸线标准打造的阳光海岸绿道,也成了举办健步行、骑行等赛事的选择。日照市引进赛事资源,探索出“小城办大赛”的新路径。2023年,90余项省级以上赛事活动轮番登场,赛事流量成经济增量,拓展出一条体育和文旅相融合的发展道路。

  前几日,安徽姑娘张乐晴(化名)乘高铁来日照参加马拉松比赛,被阳光海岸绿道的风景吸引。比赛结束后,她决定再留几天,好好感受这座城市。离开日照前,她发了条朋友圈,几张美图、配段文字——“打卡日照,有机会,定再回这座美丽的城市看看。”

  (王西辉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7日 09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